從荒野求生節目【原始生活21天】來看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反應
「Protein, Protein, Protein!」這是原始生活 21 天(Naked and Afraid) 節目裡很常聽到的一句台詞,而為什麼蛋白質對野外求生者這麼重要呢?有一說[註1]是因為古代人並不是素食主義者,相較於椰子或漿果,人體對蛋白質有更深的渴望,在吃進蛋白質的同時,人們更能感受到能量進入體內的感覺。在 2001 年時,曾有澳洲的昆蟲研究學者做過一場「蛋白質效應」的實驗,這個實驗結果,似乎更適合用來說明人體對蛋白質渴求的反應。
這場實驗以摩門蟋蟀的行為作為例子,他們先是觀察到摩門蟋蟀在覓食遷徙的過程中,對滿山滿野的牧草並沒有興趣(沒有啃食的痕跡),相反的,牠們更喜歡腐肉、糞便、甚至會互食,這讓科學家們起了懷疑,為了探索這個謎團,他們針對蟋蟀們做了一場實驗。科學家們在蟋蟀移動的路上放置四個碟子,分別裝有:
(1)只有碳水化合物
(2)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鹽
(3)只有蛋白質
(4)只有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鹽。
實驗結果顯示,最受歡迎的是只裝有蛋白質的碟子,第二受歡迎的則是裝有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鹽等綜合物的碟子,其中裝有碳水化合物的碟子幾乎乏人問津,而科學家在深入研究後發現,對蛋白質渴求的現象,似乎是許多動物的天性,也得出了一個結論:動物不會毫無目的的出發尋找能量,牠們會一直挨餓,並且一直尋找食物,直到牠對蛋白質的特殊需求得到滿足。
而我們人類也有特殊的蛋白質需求,控制了我們的飢餓和飲食行為嗎?在吃的科學一書中提到了另一個阿爾卑斯山上的蛋白質效應實驗。
這一個實驗將些許人分為「富含蛋白質組」和「缺乏蛋白質組」,「富含蛋白質組」的餐點包括雞排、豬排、魚、肉、優格、乳酪等,而「缺乏蛋白質組」則包含可頌、馬鈴薯、鬆餅、柳橙汁、蔬菜、水果等,兩組人都可以喝水,也都可以針對自己組別的食物吃到飽為止。實驗結果顯示,「富含蛋白質組」在受測的兩天裡,他們攝取的卡路里比尚未分組前(可以自由選擇碳水或蛋白質食用)少了38%,而這之中並沒有任何人要求或暗示他們該吃少一點。而「缺乏蛋白質組」則比分組前多食用了35%的卡路里。因此,這實驗也得出了一個結論:人類會一直到蛋白質的飢渴獲得滿足後,才會停止進食。攝取蛋白質飲食的人,會在不知不覺中,維持固定的蛋白質攝取量,並且很快的得到飽足。
根據上述兩個實驗推論在原始生活求生者的反應,就不難想像,在食物來源匱乏的狀態下,大家相對的願意選擇飽足感高、可延遲飢餓感的蛋白質食物,而非會讓人想要不斷進食的碳水化合物。
參考資料:[註1] http://honoranddaring.com/life-lessons-naked-afraid/ 吃的科學——對抗肥肉、疾病、老化的救命營養新知